
“鍋”是什么?說穿了是人們心里的貪欲和幻覺,是經濟發展之后人們對“未知”的美好想象,是中國人新的安全感來源:我們總能換到更好的,我們不是沒有選擇!
選擇一多,人內心就不免被撩撥出一些有的沒的,就會開始焦慮:我現在吃到的這口是不是最好的?鍋里有沒有更好吃的?于是大家就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之下求變。
90后就是在這樣一個從“沒得選”到“有得選”的時代分水嶺出生的。
這十幾年來,中國經濟變得越來越好,商品越來越豐富,機會越來越多。“鍋”已經變得無限大,成為了一片充滿可能性的海洋。90后活在海里,面臨著各種各樣的誘惑,也就變得非常沒有安全感,擔心自己要是待在原地會分分鐘損失幾個億,所以就不得不游來游去,游向心目中那個水草最豐美的地方。
之前也聽過些70后80后前輩吐槽我們“狂”得匪夷所思,“自以為是”、“眼高手低”,也曾紕漏我們90后是最愛辭職,最隨心所欲的一代。
其實,我們不是狂,也不是隨心所欲,我們是不高興的一代,我們是沒有安全感的一代!一份工作做得不順手,我們內心比誰都沮喪。再一看周圍,總有同齡人做著他們又喜歡又擅長的事情,讓人覺得他們的工作比我們的有趣一萬倍!刺激得我們內心更加崩潰,仿佛自己成了朋友圈子里最沒用的人,所以就特別想要做點兒什么來改變這種局面,而我們的最優解往往是離開前往下一站——多嘗試幾個,總能試到感覺對的。
感覺不對就撤,我們這代真的是靠這種“排除法”活著的。其實對任何事都是,也不只是在職場這樣。因為選擇太多,我們很少會規勸自己“耐心磨合”、“凡事要忍”,我們更愿意相信“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個‘命中注定’”。
90后的情緒問題,也當然不完全是上文提到的“經濟發展和物質豐富帶來的‘選擇繁多’”所導致,更因為這代人大多是被寵大的獨生子女。
我們沒受過什么委屈,所以很容易陷入這樣一種自我催眠:確信自己永遠都配得上更好的,確信自己永遠值得“被世界溫柔相待”。每當這種“確信”受到挑戰,內心的不快樂就累積一些;累積到一定程度,就需要用行動上的“撤退”來安撫情緒。
能挑戰這種“確信”的事太多了,我最常聽到的,就是“老板傻逼”。
其實有的時候老板也很冤,比如下命令讓90后員工去做個什么事,我們可能不是那種乖乖執行的類型,反而要追問一句這個決策的原因。老板如果解釋,90后搞不好會進一步質疑“這個決策不是最優解”,會diss老板智商低;老板如果說“沒有為什么,做就是了”,那就犯了專制的大忌,90后會diss老板情商低。
90后會有這樣的反應,歸根到底,是因為獨生子女對“權威”的認定與以往的世代不一樣。
中國人長久以來都是在家庭中學習社會關系的:在家怎么對待父母長輩,離家后就怎么對待心目中的領袖。獨生子女的父母往往不會“命令”孩子,從來都是“有事好商量”。所以但凡我們聽爸媽的話,不是因為他們是“爸媽”,而是因為他們有時候說得“有道理”。這意味著,你沒有辦法僅僅通過一個“頭銜”來建立在90后心目中的權威,而必須在平等的對話中展示出你身上有我們認同的價值。
可惜,不是每個老板都知道這種溝通竅門,于是導致很多的相看兩相厭。
就算老板不傻逼,一份工作總會有這樣那樣不順眼的地方。
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時代因素導致了90后的情緒問題:這是第一代“有互聯網陪伴著長大”的中國人。
我們將互聯網看作“自我的延伸”,從小就很適應一種即時的、公開的情緒表達,比如一傷心就改個QQ簽名昭告全世界。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的虛擬人格或許會遷移到博客、人人網、微信朋友圈,但本質都是一樣的。這種誠實的記錄,會不會實際上也夸大了自身的情緒、從而讓我們被情緒牽著走?
90后并不恐懼辭職,因為他們生來就不會被一份工作捆綁住自我。辭了職的90后,自有活法,自有新的可能去擁抱。讀完這篇文章,你一定會更懂得90后正在經歷的人生。“感覺不對就撤,我們這代真是靠排除法活著的。”
90后,不高興的一代。